当前位置: 首页 > 微社区e家通 > 黄埔区 > 联和街 > 正文

科学城“网红打卡地”原来是这么诞生的!

| 【记者 蔡小木】【编辑 肖华】 | 2019-11-15 21:10:43




由广州市社科联等主办的 “广州新观察”第41期学术圆桌会议——同根同源·共融共创塑造湾区人文精神,11月12日下午在广州励丰文化公司文化培训室举行。




“广州新观察”

是一个创办于2015年7月的学术交流平台,以“立足广州、观察中国”和”放眼世界、观察广州”为宗旨,以”融合政学研企、融通理论舆论”为特色,形成了既有学界思考、又有政府谋划、还有企业实操的共同研讨模式。


举办至今,在全国社科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与热烈的社会反响,为促进广州经济文化发展、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贡献了社科力量。



探讨

湾区建设和岭南文化的融合


本次圆桌会议以“同根同源·共融共创塑造湾区人文精神”为主题,分别邀请了来自不同地区、行业的专家学者进行不同的主题演讲。


1

×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新风,就《文脉与文象:关于人文湾区建设中的文脉承传与文化“双创”》分享了他的一些看法。



演讲中,李教授引入“文脉与文象”的概念,指出大湾区的人文精神“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它的文脉与文象关系如何处理好”


同时,他也强调,“大湾区有地域特点,我们是在岭南,有岭南文化的文化传统,有岭南文化的魂脉。湾区建设如何把南粤、岭南文化特有的精神、特有的文脉也能够传承好,传承下去,这点非常重要。岭南文化有非常鲜明的特色,独特的传统和历史,这两点要把握好。”


2

×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会长、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公共文化建设评审专家杜佐祥以《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优化湾区特色旅游景观》为主题,就湾区文旅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整合共享,构造湾区历史文化遗产新景观;


二是融合共创,打造非遗活化传承新景观;


三是组合共襄,营造乡村民间艺术新景观,“建设人文湾区,为发展乡村旅游、繁荣乡村文化增加了新的纬度,也赋予了乡村振兴战略更具体的内涵。”




3

×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湾区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志安演讲的主题是《新媒体语境下的岭南文化传播》。



他认为,“从湾区的建设和规划可以看出,人文精神落实于文化的繁重发展,并且更重要的点在于青少年的交流。”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也影响着青少年接收信息和感受文化魅力的方式,他说道,“今天面对青年的岭南文化传播,需要情感表达为形式,文化支撑为内核,要适应青年基于数字平台的生活实践,形成一种新的可供性。就是青年喜欢移动的、视觉的、泛娱乐的,喜欢赛博数字文化的,我们的城市传播未来可能需要走向青年可参与的公共文化传播实践,而不是过去我们习惯的政府主导的传播。”


4

×

利亚德集团励丰文化副总经理李文是国内知名文旅项目创新夜游业态策划专家,同时也是广东省景区行业协会夜游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他带来的演讲主题是《文化科技融合赋能湾区文旅产业升级》。现在的城市建设如何摆脱千城一面,且看数字技术手段如何和现代城市文化融合。



他以入选羊城新八景的“科城锦绣”的成形、发展为例,“我们公司还没有搬到科学城,没有建这个基地的时候,广州羊城新八景——科城锦绣,我在科学城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因为是上帝之眼,只有在天上面(往下)看整个科学城是叫羊城新八景。老百姓来体验、来玩的时候看不到,除非坐到直升机上面(来看)。去年整个黄埔区做整体光环境提升,我们重新拿到科学城‘科城锦绣’(的项目),思考着要怎么真正打造它,于是我们找到科学城广场这个聚焦点做提升。科学城绿轴广场就是广州黄埔区的中轴线,就像广州CBD(中轴线是)花城广场一样。”




如今,位于联和街辖区内的“科城锦绣”,已经成为黄埔的一张名片。






李文说,“当时我们做‘科城锦绣’时做了这样的分析调研,先提炼黄埔的特色文化是什么,黄埔的在地文化是什么,黄埔的历史和过去,不光看传统,还要看未来。黄埔是广州的开发区,是广州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新兴企业、新兴产业最多的区。我们将这样的产业文化、在地文化进行融合,把它打造成一个剧本,这个剧本相当于是拍电影的脚本,整个脚本承载的空间在哪?在这些大楼、人工湖、广场上,所以有媒体建筑、有水秀、互动魔方等等,有非常多的从个体体验到整体的演绎表演。 以天为幕,以地为舞台,在科学城广场上展示出黄埔未来的产业发展,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去讲一个城市会客厅的故事。这种方式比较接地气,同时这个地方也成了网红打卡地




支招

广州文化建设,要有自己的“招牌菜”


四位嘉宾演讲结束后的圆桌讨论环节,在座的专家学者继续以塑造“人文湾区”精神为切入点,围绕着

  • 粤港澳大湾区人文精神的内涵、使命、实践,

  • 岭南代表非遗文化如何推动湾区人文精神建设,

  • 作为湾区的核心城市,千年商都广州该如何焕发新的活力,出新出彩,

  • “文化+科技”如何赋能城市文化产业创新等主题

继续进行探讨。






文化学者、广州市社科联原主席李明华研究广州文化建设20多年,在他看来,广州近些年的基础设施非常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城市更新当中缺岭南文化城市风貌,本土叫得响的文化作品不够,文化地标不突出,文化标识不明显,没有得到彰显。据旅游部门统计,外地游客每年到广州大概是8000万、1亿,他们来的目的是什么?第一看小蛮腰,第二看长隆,这两样东西都不是广州的本土文化,不是岭南文化。我们现在缺文化地标、招牌菜,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打造文化景点、文化设施,当然各方面都要顾及到,文化建设面面俱到是做得不错,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定要有招牌菜。”




图片由励丰文化提供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1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 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